查看原文
其他

指尖上的非遗!楚雄“绣”出彝家新名片

云南发布 2022-12-23



◇绣品变产品,让楚雄彝族自治州5.7万彝绣绣娘,实现人均年收入2万~4万元


◇从2012年的0.2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2亿元,楚雄州的彝绣产值让秀场变市场


◇绣片变名片,使古老彝绣走出偏远山沟,走上了纽约时装周、上海时装周等国际时尚舞台,彝绣渐成彩云之南的文化新名片



喂着鸡、带着娃、绣着花、养着家……在云南楚雄州,彝家女子用世代传承指尖上的艺术——彝绣,把马缨花、山茶花、羊角纹等元素绣在服饰上,让美丽在生活中绽放。

  近年,楚雄州做足“指尖文章”,多措并举推动彝绣“绣品变产品、秀场变市场、绣片变名片”,5.7万绣娘、530多户彝绣经营户渐渐发展出2亿元产值的产业,彝绣成为群众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

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莲池乡查利么村秧鱼河村民小组的绣娘在刺绣(2022 年 8 月 24日摄) 胡超摄


指尖上的非遗


“这套‘小凉山’彝族盛装服饰,绣满了马缨花,特别漂亮。”回忆起多年前自己被彝绣打动的样子,46岁的张丽琼眼里依然有光。

  那是2004年,当时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讲解员的张丽琼被庆典上的彝绣服装吸引,心生喜爱。此后,受从事彝族文化研究的丈夫影响,张丽琼慢慢熟悉彝绣。

  彝绣是彝族人指尖上的艺术。在永仁县中和镇直苴村,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村民们会换上新衣,来到中心广场,参加盛大的“赛装”。这一关于彝绣的“秀”已经传承1300多年。


资料图 楚雄彝绣 楚雄州委宣传部供图


  彝绣主要以黑、青等色为底,配以黄、红、绿等色,具有技法粗犷、色彩浓烈的特点。2014年,楚雄彝族服饰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彝彩服饰工作室里,张丽琼收藏的刺绣精品琳琅满目:清朝土司彝族百褶裙十分精致,绣法是把一根丝线分成32份,比头发丝还细;一套裙装,用麻布、羊毛编织而成,用植物染料印染制作,重量超13公斤……

  有人说张丽琼的彝彩服饰工作室像个彝绣博物馆、彝绣大观园,但张丽琼自己觉得还很不够,她正把更多时间用在彝绣产品的传承和开发、抢救保护彝族服饰、收藏彝绣经典、研发彝族文化主题文创产品等。

  助推彝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也是楚雄州近年孜孜以求的目标。

  据了解,楚雄州采取举办走秀、在国际大都市推广等办法,让彝族绣娘们的精湛手艺走出偏远山沟,走上了纽约时装周、上海时装周等国际时尚舞台。

  同时,楚雄投入文化产业专项资金3000余万元,彝绣产业产值从2012年的0.2亿元增至2021年的2亿元。

  人才支撑也是楚雄全链条推进彝绣的重要着力点。楚雄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汶娟说,全州目前有国家级彝绣传承人1人,省级彝绣传承人5人,州级彝绣传承人31人,获得彝绣专业技术职称434人,其中高级技师105人。未来,楚雄州计划设立彝绣专业,培养复合型彝绣人才,并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常态化开展就业、在岗技能培训。

  李汶娟表示,楚雄还计划推进刺绣技术职称评定,成立彝绣专家工作站,打造彝绣专家智库,力争到2025年培养引进5个以上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20个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让指尖上的艺术发扬光大。



资料图 楚雄州的绣娘穿戴漂亮的彝族服饰,现场表演刺绣技法。李秋明 摄

让技艺“变现”


楚雄州大姚县彝绣人樊志勇心里始终存有一个信念:用手艺传递美好。

  认为“彝绣充满想象,追求神韵,像小炒肉一样,简单但考验基本功”的她相信,传统非遗技艺要传承,更要适应时代创新发展,帮助绣娘手艺变现。


彝绣传承 李赞阳 摄


  樊志勇自小在“人人都会刺绣”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大学学习产品设计,2007年毕业后回到家乡成立云南纳喜文化创意开发有限公司,注册品牌“纳苏”,以“公司+基地(协会)+绣女(会员)”的模式直接带动126名绣娘,辐射带动300多名绣娘参与彝绣。

  樊志勇还发起“幸福指尖计划”帮助绣娘获得收益。她说,“幸福指尖计划”在既往数据指导下,组织设计师根据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做产品研发,线上线下平台预售,再用订单培训绣娘。

  据了解,樊志勇的公司目前已组织刺绣、电商、营销培训累计覆盖近万人,从业者月收入从培训前的八九百元升至3000元左右。

  帮助绣娘手艺“变现”的不只是樊志勇。41岁的永仁县莲池乡村民李济雁5岁开始学刺绣,2021年成立永仁巧娘刺绣有限公司,聘有50多名绣娘,采用订单式生产,今年产值80多万元,每位绣娘年收入超2万元;34岁的李晓丽经营着永仁华锦彝绣有限公司,订单来自上海等地,产值150多万元,吸引越来越多的绣娘投身彝绣……

  党的十八大以来,楚雄州着力挖掘发挥彝绣的文化资源优势,让这一指尖上的经济助力乡村振兴。至今年9月,全州共有彝绣经营户538户,彝绣协会(合作社)56个,彝族服饰传习所14个,购置绣花机309台,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重点企业12户,打造打响了“七彩彝绣”“咪依噜”“纳苏”“彝家公社”等一批彝绣品牌。

  李汶娟说,目前楚雄州有绣娘5.7万人,人均年收入2万~4万元,完成了1056个绣娘数据库建设,努力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为增加农村绣娘收入、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推动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资料图 彝绣产品。黄喆春 摄

助产业延伸

紧盯架子上的绣布,双手灵巧走针,一只绿孔雀渐渐成型……在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来自百公里外山村的李国秀正专注刺绣,赶制即将销到沿海地区的绣品。

  公司董事长丁兰英介绍,公司2021年实现多元化产品开发,研发了手提包、披肩等300多个种类的1000多款产品,远销上海、北京、福建等地,有的甚至销往新加坡等国家,去年订单470万元,今年达到600万元。

  丁兰英说,公司一路走来,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丁兰英记得,2019年,当地政府组织彝绣企业到上海宣传推介,福建某企业负责人对彝绣产品很感兴趣,没多久便来公司考察,于是公司有了首个来自沿海地区的订单。“政府不仅帮我们宣传推介拉订单,还给我们扶持培训经费、引入学校指导,对公司乃至彝绣发展给予了强力支持。”


彝绣手工包 李成林 摄


  小小绣花针要想挑起彝绣大产业,离不开品牌打造和市场拓展。李汶娟说,楚雄州委宣传部着力打造从生产端到市场端的彝绣特色文化产业链。

  一方面加力提升生产端价值。

  以南华县为例。据南华县民族刺绣产业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专班组长、副县长曲栩介绍,该县在与东南大学确立定点帮扶结对关系后,东南大学自2017年开始帮扶南华县彝绣产业,倾力从产品设计、品牌营销、绣娘培训等方面挖掘产业潜力。

  另一方面致力拓展市场端潜力。

  2022年,李汶娟率队到福建开展彝绣招商合作,与漳州企业签订合作5年、每年逾1000万元的订单,近万名绣娘合力完成订单;与湄洲岛有关方面达成共识,为其制作提供刺绣产品标识和样品,帮助彝绣企业“走出去”。

  此外,楚雄还全力打造产业孵化的“彝绣园”、公共品牌标识“彝绣识”和产业“彝绣标”,以及楚雄绣娘和纹样两个“彝绣库”,推出优惠贷款“彝绣贷”和旨在降低物流成本的“彝绣邮”,以及确保消费者买到纯手工制作的彝绣精品的“彝绣保”,举办产品发布“彝绣秀”,推出精品线路“彝绣游”……彝绣产业的支撑力正不断增强。


撰文:王长山 林碧锋 王安浩维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资料:楚雄州委宣传部

信息员:杨瑢

编辑:郭晨泽

推 荐 阅 读
 成功通过!
● 云南,发生亚洲象漫游故事的地方
● 未来几天,云南这些地方将下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